標題: 拜读《敝帚集》心得—徐筑
pakon
管理員

帖子 4562
註冊 2013-6-29
用戶註冊天數 3956
發表於 2013-7-16 14:47 
61.15.176.52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Email傳訊】            为有如椽笔  风云任意裁
                        ——拜读《敝帚集》心得之一
                    徐筑
                   (一)
   梁智蔚伯父我没有见过,他和我父亲天从先生有什么交往我也不知道。我父亲在华中执教之日,与李春鸣、张国基、李善基、陈章基、任序等诸位先生不仅工作上同心协力,私谊亦极深厚。诗词书画是他们的共同爱好,时常交流切磋、乐在其中。李善基先生为《敝帚集》所作序中说自己喜欢填词作诗,但是很少和人谈作诗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少有知音。可谈之人“昔有徐君天从,今有廖君铭诗、黄君松鹤、林君楫舜,可相契合而已,今得梁君之作,窃以新得一人为喜…..”。李善基先生这篇序写的很有深度,很有道理。但是我每次读时,都不禁哑然失笑。何也?非是敢唐突先辈,而是看到他说自己很少谈诗理,而这篇序中说及梁智蔚先生本身之事甚少,通篇都是谈诗理。乃是情不自禁,“不觉言之衍且远也”,可见他们两位知己之深。由此我可以想像两位老诗人在一起烹茶煮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乐可知。如今我们的年龄早已超过了他们当时的年龄,而我们水准既不能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也没有他们谈诗论道的那份潇洒。
  既然我父亲和梁伯是李善基先生的两位知己,之间必定相互了解。1957年我父亲写了一首诗寄给李善基先生,梁伯父看后写了“读故人诗有感”一文,收在《敝帚集》中。手稿我也见过,便是他们交往的明证。
  在拜读了《敝帚集》以后,我对梁伯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增加了敬佩景仰之心。他幼年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而不良于行,不能进学校。经过家庭的教育、特别是自己坚韧不懈的勤奋自学,竟然修得满腹经纶,成为东南亚著名的华侨诗人,实在是一位奇才。他的人品极为高尚,对朋友热心诚恳,因而挚友很多。对家人温情深爱,很使人感动。《敝帚集》中收有一篇家书,题为“赛叔父大人七一荣寿进觞颂”,给我印象很深。不仅词意恳切,而且笔法流畅,足可作为后学者的尺牍文章范本。
《敝帚集》中还收有梁伯与易君左先生相交往的文章,也值得注意。易君左人称“民国才子”,诗书画无一不精,他和郁达夫、田汉、曾琦都是很好的朋友。他著作很多,但广为人知的是两件事:《闲话扬州》事件和与反用毛泽东主席《沁园春  雪》词意填词的事。易君左写的《闲话扬州》一书冒犯了扬州人,打了一场官司。后来事情闹大,扬州有一位阮五爷,是青帮大佬,与上海张啸林、黄金荣齐名,他放话要取易君左项上人头。易君左央人赔罪、赔款、走人才算了事。易君左赞扬梁伯是“华侨诗人”,评价很高。以易君左的诗才,作出此种评价是有分量的。而梁伯写给易君左的诗中有“一从闲话扬州日,私淑文坛三十年”之句,没有一定的交情,是不会去提《闲话扬州》这个敏感话题的。
                               (二)
《敝帚集》收有梁智蔚伯父诗文四百余篇。内容涉猎既广,章法又妙笔生花。书前有他的几位老友题词,说的很确切,例如何放之先生云:“心声流露溢吟篇,描写诗情出自然。万象风云留笔底,四时景物到窗前。”陈白石先生云:“绮思清才自一家,沁脾如试雨前茶。几时借得江郎笔,开遍春风腕底华。”梁秋琴先生云:“君是吾家有数才,文章词赋总奇瑰。一支彩笔如并剪,月露风云取次裁。”
  我虽然受益匪浅,却不敢对他的诗词文章作总的评价,如颜子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我辈后学只是管窥蠡测而已。
其中有一组诗给我印象很深,就是崔颢的《黄鹤楼》八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梁伯将其拆开,每一句作为首句,写成八首七律。初看之下,感到形式十分新颖。细读之后,才体味到其构思之妙。《黄鹤楼》本身就是一首卓越的诗,前人说它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指此诗的意境的开阔和运笔的飘逸。梁伯化之为八首,既不脱离原有的情景,又把原有的意境更发挥扩大到淋漓尽致。围绕原诗“登高”“登楼”“望远”“怀乡”“感时”“忆旧”等思绪,博引古来众多诗词文赋,以此把自己的心境和感受融入其中,足见驾驭文字之能力。
  在引用典故之时,有时用全句、有时用半句、有时只用一个词,各尽其妙。例如第一首用秦少游之《鹧鸪天》一句“一春鱼雁无消息”以应“昔人已乘黄鹤去”。秦句原本就十分优雅,因此全句引用。这一句古人引用很多,如王实甫《西厢记》中莺莺唱词:“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则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关汉卿《双调》:“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都是全句引用。第二首“叶落猿啼旁客舟”则是用一句概括了杜甫的一首《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的心情和崔颢登楼的心情大不一样,引入了杜诗就使崔颢原诗的意境扩大了。也就把自己加进去了。第四首末句用“赋登楼”三字引入了建安七子中王粲的名篇《登楼赋》,《登楼赋》在情景上与登黄鹤楼相符,但其内容是写自己生逢乱世、客居他乡、怀才不遇、盼国家之统一安宁。可以说,梁伯在此又融入了自己的心境。以下还有第四首“长安北望三千里”是引用刘禹锡《采菱行》“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是怀远,第五首“黄鹤楼中吹玉笛”第六首“唯见长江天际流”都是李白句。都是怀人感时之作。第七首“北极朝廷终不改”是用杜甫《登楼》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有国家统一不可动摇之意。第八首“花界三千”是佛家语,北京颐和园眺远斋有联云:“绛阙珠宫三千世界 春城夏国五百光阴”。“春风一夜”是唐武元衡诗:“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香梦,梦逐春风到洛城。”怀故国也。  
以上随手拈来,即已琳琅满目,何况我还“挂一漏万”,文思之妙,深不可测。
                        (三)
  另外还有关于梅花的一组诗,不可不提。包括《拟访梅》《拟对梅》《拟画梅》《拟灌梅》《拟问梅》五首。古来咏梅之诗极多,但这几首却不是直接咏梅,而是“咏梅而赋事”,以梅为宾,以与梅有关的人事为主,非常新颖而巧妙,打破了咏梅的俗套。第一首《访梅》重在“访”字,但又紧扣“梅”字,是访梅,不是访兰、访菊。首联是,点明“梅花开了”:“东风一夜趁春开,开遍山隈与水隈。”二、三联是访:枝头缱绻、月下徘徊、骑驴寻诗、踏雪探花,句句都是“访”。尾联是:访之有情,干脆“载得丽人回”。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以下几首构造大体相同。妙处都在“梅“前面那个虚词上。如“对梅”中“索笑何妨枕石眠”一句,极为传神:与梅花相对竟舍不得离开,要枕石对眠了。“画梅”中“湘管淡描清廋影,银屏新贴岁寒枝。” 一联。活脱一个“画字”。“灌梅”中“汲来秋水为君沐,费尽栽培笑我忙,”一联(前句是浇,后句是灌)把浇水写得如此富有诗意。“问梅”中“同梦谁人偕伉俪,托根何处傲烟霞”一联问到梅花姑娘心里去了,叫人怎生回答?  
古人用这种形式咏景是有的,但是一系列的组诗却很少见。只有中国第一才子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提过这一主张。而且加以发挥,写得相当精彩。舍此未见其他。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泪下。”韶华似水,日月如梭。李春鸣、李善基、梁智蔚这些老前辈都已作古。我们今天重温遗墨,又像聆听了他们的谆谆教导,写一点文字算是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