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張茂榮—讀《敝帚集》後感
pakon
管理員

帖子 4563
註冊 2013-6-29
用戶註冊天數 3956
發表於 2013-7-16 14:07 
61.15.176.52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email傳訊】

喜獲梁智蔚先生

詩、文、遺墨集


張茂榮

    巴中同屆同學梁鳳翔和華中校友梁俊祥昆仲,和他們的姐妹們,收集、保存、注釋、編輯令先父梁智蔚先生的詩、文、遺墨多年,近已付梓出版,遵梁翁遺囑,取既謙遜又高雅的書名為:《敝帚集》。前幾日舉行贈書和介紹茶話會,邀請諸多同好出席。我亦應邀叨陪末座,獲贈厚達近300頁的該巨著,聆聽梁氏兄弟姐妹介紹他們出版該書的曲折過程和心路歷程,並詳細解讀種切。
《敝帚集》可說是梁翁一生讀書心血的結晶。參加茶話會,才知悉梁智蔚先生在印尼出生不久,就罹患“陽刃”(即小兒麻痹症),高燒不下,終留下後遺症,不良於行,因此,他沒有上過一天學,沒有踏上過神州故土。他自己說:“余生不逢辰,已鮮兄弟,復罹陽刃,童年已不能入校讀書,亦不能出外從師,祇由余父及叔課讀,循循善誘,孜孜不倦……。” 長而自習,成為一個知識淵博、國學學養深厚的詩人、文人和書法家,斐聲海外詩壇二十多年!他也精通印尼語。育有子女8人,經營事事都要親力親為的印刷廠和亞弄店,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可以想像他有多麼超凡的毅力,永不懈怠的勤奮,他是罕見的奇人!

《敝帚集》內容豐富,共有詩文近400篇,他寫的詩比較通俗易懂,但感情深厚,作為也曾在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生活過的我們,讀他的詩文,不僅等於得到再學習博大精深的中文的機會,更會常常被他在詩文中抒發的感情所感染,引起強烈的共鳴!如梁翁在一首詩中寫到:“弱冠簪笄夢共園,不將窮達問青天;胼胝久慣勤而儉,風雪能經老益堅;劫歷滄桑成往事,甘回蔗境冀餘年。……” !日寇南侵期間,我們家曾歷盡劫難,戰後也曾聽到先父向我們兄弟姐妹作相同的感嘆和教誨,如今讀梁詩,好似重溫先父往昔教我們直面人生的情景,重感那時的情懷!梁翁愛國愛鄉,熱情歌頌抗日前線將士,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於而高歌;他還撰寫華僑史,評析華社和華文教育。《敝帚集》是一本很好的中文教材、是一部生動的印尼華人滄桑故事、是一部印尼華人的歷史,也是研究印尼華人的文獻。

梁氏兄弟姐妹是在乃父辭世41年後才終於出版其集子。這不僅是由於收集、注釋和編輯的工作量大,還因為他們兄弟姐妹先後回中國,只留大哥達祥一個男丁在印尼,詩文和遺墨多是大哥收集保存,而後移交給鳳翔和俊祥;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自從中華民國退據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社會的大變動使印華社會不幸分裂成勢不兩立的兩派,社團、學校、報社幾乎無一幸免,甚至有的家庭、夫妻也對新舊兩個政權的看法相左。梁翁受正統思想的影響,確認打倒軍閥、在主戰場抗擊日寇的浴血奮戰中,國民黨、蔣介石居功至偉,加之,廣東家鄉解放後的土改運動過激過偏,因此他和年輕子女的政治態度和取向不同。在我們一輩人對中國現代史了解仍相當片面,對國民黨、蔣介石的功績仍一概抹殺的半個多世紀裡,要將梁翁的詩文付梓出版,確有其主客觀的障礙。如今該集終於出版,體現梁氏諸君對父親的一片孝心,表示應該正視歷史事實,說明搶救先輩精神遺產的重要和迫切。對於中文曾被封殺30多年的印華社會來說,在恢復華夏文化,使之成為印尼多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的努力中,搶救印華先賢們的精神遺產,同樣是極其迫切和重要的。梁氏諸君作出了很好的榜樣。

我不想也不能在這裡解讀梁翁多彩的詩文,鳳翔和俊祥已經做得非常好。他們兄弟姐妹把該書的出版作為一件完成其先父遺願和搶救精神遺產的大事,令人敬佩。他們以及他們的下一代們寫了不少懷念父親/祖父的文字,篇篇深情而生動,其中一篇題為《點點滴滴──憶最了不起的外公》是外孫女李舜英寫的,舜英7歲時隨父母陪同祖父李善基先生回中國治病,並在無錫定居。她憑40多年前7歲離開印尼告別外祖父時,對外祖父的記憶,寫了那篇十分感人的文章,可見外祖父留給她的印象有多深刻和溫馨!

建議校友會也能擺脫只搞吃喝玩樂、聚會聯歡的圭臬,做一些這方面的工作,以為我們所處的大變動時代留下有價值的文字紀錄。巴中60年屆許瓊玲的中、短篇小說集《椰子樹下的故事》艱難出版後,獲得中、港、印廣大讀者的青睞和好評。聽說她筆耕不輟,正埋首寫一部關於華人在印尼的長篇小說。她收入微薄,生活清苦,我擔心她的長篇完稿之後,自己無力出版。

最後,我抄錄梁翁的一篇詩,作為此文的結束語並自勉:

《五十自述》

浪擲韶華萬八千,徒增馬齒愧年年;
撫心不盡滄桑感,矢志原同鐵石堅。

但為乾坤留正氣,敢將窮達怨青天;

知非且學遽君子,一任蒼蒼擾鬢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