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徐潘學靜老師著作《九十年的回憶》
pakon
管理員

帖子 4558
註冊 2013-6-29
用戶註冊天數 3924
發表於 2013-8-20 14:41 
61.10.126.140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徐潘學靜老師著作《九十年的回憶》
書的封面及封底

封面裡頁

封底內容


              更多的內容請詳閱【華中園地】第65期81-87頁,謝謝!


pakon
管理員

帖子 4558
註冊 2013-6-29
用戶註冊天數 3924
發表於 2013-8-20 14:42 
61.10.126.140

徐潘學靜老師著作《九十年的回憶》推介座談會


2012.4.24徐筑兄弟姐妹四人趁來港參加華中校友會的慶祝活動,

特為他已九十七高壽母親徐潘學靜老師的著作《九十年的回憶》

舉辦座談會,華中校友、巴中校友、僑友網、印尼焦點等約

七十多人到會,會上徐筑、徐織精彩動人的講話,

博得熱烈的掌聲,到會者也湧躍發言,暢談閱後感想…

以下是徐織的講話文稿:

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大家好!

今天能与大家在一起,我心情非常激动。我们谈论着同一话题——关于《九十年的回忆》,这本书写作的动力追根溯源就是我的母亲潘学静一直想向亲友们、朋友们、校友们敞开心扉,倾述思念,感激关怀。


今天,我谈谈《九十年的回忆》的写作过程。


《九十年的回忆》的写作有着一个漫长的情感经历

在我们孩提时代,母亲和父亲时常提及南洋女中、中华中学,他们还时不时蹦出印尼语。有一次我所就读的小学演出节目,母亲主动上台讲了几句印尼话。可见我的父母是很怀念在南洋的那段生活的。


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回忆变成幽幽的思念了,积郁在心底,时间越长,愈发醇厚。直至1979年,父母亲又时常聊起海外生活的话题。1980年,南通市文史办的人来我家,与我父亲徐天从长谈,希望他消除顾虑,记录历史,临走时对我说:“协助你爸爸写回忆文章”。父亲列了提纲,开始写一点,可是10年监禁伤害了他的健康,他写得很慢,最终未能完成,母亲视为“天从的憾事”。

198910月,当时的南通文史办编辑何晓宁来到我家,要我母亲写我的父亲,母亲写了一篇题为《徐秩公先生传略》(徐天从回国后用名),发表在《南通今古》上,母亲说:“算是对你爸爸的纪念,但只是传略。”
此后,海内外亲人、友人 有飞鸿来往。母亲曾向张国基先生、李松平先生讲述了生活中的遭遇。我的大姑父从台湾写信来,甚至有责怪我父亲在关键时刻作出糊涂决定,致使老婆孩子受罪的语句。大多数朋友不了解我的父母回国后的生活,母亲常说“不是几句话能概括的,但我们不后悔。”母亲常常抚摸着父亲在监狱里回忆的诗集,字太小,纸质差,母亲坚持抄录在稿纸上,常常吟诵,整理完成了《瘖父诗稿》。
2006年,梁俊祥先生来到南通,带来了《李善基先生归国骊唱集》,勾起母亲无限的回忆,此后,她看到了纪念李春鸣先生的《心声集》、纪念李善基先生的《李善基先生诗文选》,母亲决定向所有亲友讲述她一生的经历,她要感激大家的关心。她对我说:“我写了一些回忆片断,还有爸爸的手稿,你有时间整理一下。”母亲给我的文字有的在日记本里,有的是在孩子的草稿本上,看得出来,她是在不停地写,是在忙完家务后断断续续地写的,实际上父亲去世后,她就常常记录一些自己的心境,写了他们共同经历的事情。
有了思念、追忆、感激等动因,有了与朋友的文学作品交流,《九十年的回忆》一书的写作计划顺其自然的形成了。

《九十年的回忆》素材的收集凝聚着亲情与友情

《九十年的回忆》所涉及的历史长达一个世纪,由于历次运动,家中所存的相关资料几乎散失殆尽。而跨度百年的蹉跎岁月仅靠母亲的回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家人发动起来,找资料。我给日本早稻田大学去信,希望提供我的外祖父潘自浚的留学资料,早稻田大学校史馆资料保管的很齐全,给我邮来珍贵的潘自浚留学资料。徐家、潘家的兄妹们都有相关资料照片寄来,爸爸妈妈在巴黎的照片就是上海徐家保存下来的。我的外祖父、外祖母的照片是一次我们去北京,表哥提供的。南通侨联也提供了徐天从投票选举侨联委员的照片,这是记录爸爸恢复政治权利后的一次活动,弥足珍贵。
尤其感动的是华中校友及其亲属们,以及其它华校的朋友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梁俊祥先生、梁凤祥先生、黄昆章先生支持徐筑大哥北上北京图书馆、南下厦门大学查阅资料,得到爸爸徐天从的部分诗词,更了解到海外诗友黄松鹤、廖铭诗等在“反右”以后念念不忘我的父亲,担心他的境遇,令我母亲感动不已。还有不少校友提供了照片、文章,使相关史料更加详实,丰富了《九十年的回忆》一书的内容。
在华中校友会的支持下,大哥徐筑赴新加坡南洋女中寻求资料,得到了19358月父亲徐天从接受《南洋商报》记者访谈、1938年登载父亲担任驻欧记者而发表的连续报道的《南洋商报》等复印件,遗憾的是,资料到手,《九十年的回忆》已经付梓。
《九十年的回忆》中有些章节与当时的历史事件有关,我就查阅有关资料,与母亲讨论核对。征求意见稿发给相关友人,收到修改意见,例如,梁俊祥先生指出日本侵略军占领雅加达后所办《共荣报》是由《新报》改的,这些重大问题上必须做到与历史事实相吻合,家史与国史是不可分割的。有的细节,我们尊重当事人的意见,比如我母亲说印尼芝巴德华校校长张纯芳的母亲有时穿连衣裙,张校长的女儿张幼玲回忆她奶奶只穿中式衣裤,对没有核对清楚的细节一律不用。
父母亲手稿并非一气呵成,特别是母亲的口述与手稿出现断断续续、时序是跳跃式的,我就按时间顺序装文件夹,将收集来的资料与母亲核对的材料放到相应的时间段,渐渐地写作线索也很明晰。
有的资料非常值得纪念与感谢,母亲在1984年去北京,张国基先生特意交给我母亲黄昆章先生地址,从那时起,黄老师每隔一段时间给我母亲寄来有关中华中学的资料。应该说,改革开放后,较早与我母亲联系的是黄昆章先生,那些资料给母亲带来慰藉,在写《九十年的回忆》时漏了这个细节,在此深表歉意,如能再版,将弥补种种缺憾。
有的素材是在《九十年的回忆》即将付印前发现的。母亲家有个小厨门钥匙丢了,小哥徐航是个很细心的人,他找来一大把废钥匙,一把把试着开,终于打开,发现一包母亲早些年的手稿,其中有一首母亲在父亲去世的当晚写给父亲的,当时我流泪读完,去问母亲:“这首诗可以用吗?”母亲说:“这原本是不示于他人,今天你看到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就用吧。”
《九十年的回忆》的有关资料、素材的收集、整理写作完全遵照母亲“务必实事求是,不要艺术加工”的原则,成书后,母亲相当满意。

《九十年的回忆》整理的过程对我们子女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整理母亲的《九十年的回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心灵洗礼。母亲在叙述往事时,表情手势都令人动容。说到父亲平反那一段,手有节奏地摇动,连续说道:“二十二年来……二十二年来……”一连的排比句,母亲闭着的眼睛微微颤动,母亲是激动的同时又是平静的,所述的语句是深深藏在心底的感

慨,如此言语让我记录时热泪盈眶。这样的情景很多,我觉得母亲就像父亲一样具有诗人的气质,她的诗句是从心底流出的,悲情的诗是多年眼泪写就的;勇于面对困难是一首深刻的叙事诗;浪漫的话语轻柔而动情,是浓浓的思念的诗文。
整理母亲儿时、少女时、年轻时的生活,我的笔下如流水,很顺利的写着。然而写到我们小时候的经历,我几次伏在计算机前,泪流不止,笔下越来越滞涩,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勇气写下去。那段时间,我常常到南通市华侨博物馆,一遍遍看父母亲的展板,看有关华中南通人李春鸣、李善基的展板,阅读参观者的留言。是前辈们在海外办学的毅力鼓舞了我。走出博物馆,周围河水清亮,树绿天蓝,绿草茵茵。一切往事的存在是为了当今的思考和珍惜,回到家中坐到计算机前,我继续敲打键盘,写母亲的回忆。我们明白了母亲为什么从来没有在苦难中颓废,是因为父母曾经与众多海外游子怀着爱我中华的大爱共同奋斗,是母亲始终相信路在脚下,相信未来。而我的笔不应该在苦难中徘徊,与母亲所经历的时代变迁一样,我一定将整理出一段又一段舒心的文字。
在整理《九十年的回忆》时,我们时时刻刻感受母亲对父亲的爱、对子女的倾情付出。那一桩桩亲历的往事再次浮现在眼前,买给舅舅品尝的麸皮糕的酸味儿飘过;老街小巷中似乎还回响着母亲与我们一起散步的脚步声;母亲故事里的中华中学、南洋女中在椰影摇曳下屹立;嫩江边父亲正给学生拍照,镜头里母亲是那么清纯……整理书稿的过程我们一直沐浴在父母的恩爱中,感受父母亲为了我们忍辱负重,缩衣节食的艰辛;母亲让我们懂得了宽容与理解;让我们学会了正视历史,让我们懂得了珍惜生活的分分秒秒,珍惜今天的平和与幸福。
直至今天,我们还常常问起母亲:“当初到日本侵略军指挥部去拒绝爸爸当《共荣报》主编,勇气与智慧从何而来?”母亲回答得非常平淡:“为了家庭、为了朋友,我必须去拒绝!”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居功,我们既感动又陷入沉思,是啊,《九十年的回忆》用往事引导我们,做一个平凡而踏实的人。
整理《九十年的回忆》,我们理解了老年的母亲,她的爱与感激如此执着,贯穿始终。如今她将爱延续到弱小的猫狗。爱,造就了诗意的母亲,我们对于母亲的也用大写的“爱”来倾情回报。并将《九十年的回忆》送给子女,清纯高尚的情操传续永远。
最后,我们全家感谢大家!